索引号: | 035200000/2021-00113 | 信息分类: | 政策文件 |
发布机构: | 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_旧版彩票365下载_mobile 365365051人民政府办公室 | 发布日期: | 2021-11-06 10:41 |
标题: | 关于印发《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_旧版彩票365下载_mobile 365365051“十四五”时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》的通知 | 文号: | 同政办发〔2021〕44号 |
时效: |
关于印发《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_旧版彩票365下载_mobile 365365051“十四五”时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》的通知
各县(区)人民政府,市直各委、办、局:
《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_旧版彩票365下载_mobile 365365051“十四五”时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》已经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_旧版彩票365下载_mobile 365365051人民政府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组织实施。
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_旧版彩票365下载_mobile 365365051人民政府办公室
2021年11月2日
(此件公开发布)
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_旧版彩票365下载_mobile 365365051“十四五”时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
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部署要求,根据省政府办公厅《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》(晋政办发〔2021〕57号)文件精神,结合我市创建工作,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。
一、总体要求
1.指导思想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,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、市政府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,围绕全市“1+4+6”产业布局定位,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,大力实施“1+4+3”文旅产业提升工程,构建以“中国古都天下大同”为核心的文旅品牌,以云冈石窟、大同古城、北岳恒山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核心关节,以桑干河生态康养廊道、乡野记忆旅游廊道、红色文化旅游廊道为骨架经脉,加快文旅产业资本化、市场化、产业化、要素化,实现文旅“产业、功能、空间”三个重塑,形成“一品牌塑魂、四核心牵引、三廊道串联”全域旅游发展格局,实现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。
2.发展目标。到2025年,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贡献更加显着,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贡献水平和牵引带动作用明显增强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20%以上,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3%以上,旅游综合收入达到千亿规模,旅游发展全域化、旅游产业聚集化、旅游供给品质化、旅游服务标准化、旅游治理规范化、旅游效益最大化得到全面提升和完善。全市70%县(区)完成省级初审验收,初步达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,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借鉴的创新示范成功经验。
3.创建主体及时间安排。
(1)创建主体。灵丘县、云州区、浑源县(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创建名单)、平城区、云冈区、广灵县、天镇县(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创建名单)。(2)时间安排。十四五”期间,创建县区要紧紧围绕“1个5A级旅游景区或2个4A级旅游景区、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或1个4A级旅游景区、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”国家验收“硬指标”,积极培育打造核心旅游吸引物,力争利用3-5年时间,达到国家级验收标准。2021年,灵丘县、云州区、云冈区、广灵县、天镇县对照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》标准,完成创建验收资料收集整理工作。2022年,云冈区申报省级初审验收。
2023年,广灵县申报省级初审验收。2024年,天镇县申报省级初审验收。十四五期间,有序推进符合国家验收条件的县区申报国家级验收。
二、重点任务
(一)推动文旅改革创新
1.强化创新示范引领。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擎,以创建工作为抓手,着力在壮大文旅市场主体,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,构建多维度产业生态,优化公共服务体系,保障市场监管服务,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领,重点推动灵丘县、云州区、浑源县、平城区、云冈区、广灵县、天镇县7县(区)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验收工作,逐步推进国家级验收。加快推进大同古城、浑源县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创建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、市商务局;责任单位:各县区人民政府;以下责任单位均涉及各县区政府,不再单独列出)
2.深化体制机制改革。持续深化国有景区体制机制改革,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、社会资本和品牌运营团队,建立合作共建机制、利益联结机制,通过投资、参股、控股、兼并、重组等方式参与景区开发经营,提升国有景区品质。依托华严寺、善化寺、慈云寺、觉山寺、云林寺、永安寺、水神堂、浑源州衙、圆觉寺等重要文物建筑,依托李二口、得胜堡、摩天岭、守口堡、平型关、凌云口等重要长城节点段落,突出科技赋能、融合塑形、创新创意等活化利用方式,大力推动国宝级重点文物活化利用;通过“文物+景区”“文物+研学”“文物+文博”“文物+数字”等方式,积极探索文物资源社会化利用,鼓励社会力量、社会资金依法开展文物活化利用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培育打造云冈石窟、大同古城、浑源古城等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研学游示范基地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、市文物局)
3.推进文旅深度融合。以“创意、创新、创造”为引领,优化布局一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、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创空间,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。通过3-5年努力,培育壮大剪纸、铜器、砂器、铸钟、雕刻、布艺、内画、结艺、盘扣、烙画等一批传统工艺美术或技艺。推动非遗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,大力培养非遗能工巧匠、乡土能人,打造非遗、文创、工艺美术商品销售聚集区。发挥大同古城核心区位优势,培育打造广灵剪纸、大同铜器、浑源凉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销示范基地,规划建设非遗(民间艺术)博物馆和展示展销街区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)
4.打造常态化旅游演艺。支持鼓励能够凸显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,针对市场和游客需求,重点打造以《天下大同》《北魏长歌》《云冈乐舞》等为代表的精品力作,通过在大剧院、古城、云冈石窟开展沉浸式旅游演艺和参与性、互动性、体验性极强的情景剧目,讲好“大同故事”,塑强“文旅之魂”,全面提升“中国古都天下大同”知名度和美誉度。盘活现有文化场馆阵地资源,打造精品小剧场,融合非遗表演、经典戏曲、民俗文化、惠民展演等形式,推出“短、频、快”精致小演出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)
5.大力发展红色旅游。突出红色资源富集区优势,拓展红色资源利用途径,扎实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、爱国主义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精品景区打造、红色教育基地建设、传统村落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,进一步加强灵丘平型关、阳高大泉山等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,不断创新丰富红色旅游产品,推动配套食宿等服务设施,做强红色旅游品牌。(牵头单位: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旅局)
(二)丰富全域产品供给
6.打造高品质核心吸引物。以《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景区规划》为引领,以云冈石窟为核心,加快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地建设。加快推进恒山风景名胜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尽快完成景观质量评审。持续提升恒山、悬空寺、华严寺、善化寺、大同古城墙、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、方特欢乐世界、魏都水世界等4A级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,创新旅游产品,延伸“二消”链条,健全服务体系,满足智慧需求,打造一流精品旅游景区。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,梯次推进天镇县李二口、灵丘县平型关、云州区火山群、浑源县古城、广灵县水神堂、阳高县守口堡等4A级旅游景区创建。支持天镇神泉古域、灵丘唐河大峡谷、浑源汤头温泉、阳高温泉度假区、云州世家康养小镇等生态条件优、发展基础好的休闲旅游度假资源,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。力争到2025年,全市省级旅游度假区数量达到5家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)
7.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。立足大同长城独有的山水风光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,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价值、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,以传承弘扬长城精神为目标,突出管控保护、主题展示、文旅融合、传统利用功能分区,全力推动保护传承、研究发掘、环境配套、文旅融合、数字再现五大工程,重点建设摩天岭塞上长城风情园、得胜堡军事文化和民族融合区、守口堡杏韵长城温泉康养园、李二口长城文化博览体验苑、平型关长城红色教育基地五大节点项目,努力构建全时空、全地域、全要素的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。(牵头单位:市委宣传部,配合单位: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)
8.培育多种新型业态。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为载体,鼓励天镇、阳高、新荣、左云建立跨区域、跨地域、跨时空合作共建机制,打造一体化长城旅游廊道和旅游步道。鼓励浑源、灵丘、广灵依托太行山森林生态资源优势,建设区域闭环旅游廊道和森林步道。推动浑源、阳高、天镇等温泉资源集中区,建设温泉康养度假综合体。推动世家康养小镇、黄经世家康养小镇项目建设,打造桑干河康养产业集群。发挥灵丘唐河大峡谷生态资源优势,布局康养生态民宿产业,重点打造车河有机社区、龙渠沟、上下沿河、上下北泉、花塔、神溪村等一批康养民宿村。加快培育研学、康养、森林、低空、冰雪、温泉、湿地、生态、商务、会展、自驾、房车等旅游新业态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,配合单位:市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)
9.发展特色乡村旅游。充分挖掘县区资源禀赋、民俗民风和文化特性,培育打造一批宜居宜游、宜业宜养的乡村旅游示范村。重点以灵丘下车河村、天镇李二口、广灵涧西村、浑源神溪村、云州唐家堡、云冈杨家窑、阳高守口堡等为代表,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。加快乡村旅游标识体系建设,重点推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导游导览、旅游标识、景点解说、景区标志等旅游标识体系建设,提高乡村旅游标识标牌密度,促进乡村旅游便捷化。实施乡村旅游接待、停车、厕所、通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。实施乡村旅游“后备箱”计划,鼓励面向游客包装开发原生态农副土特产品,集中推出一批特色旅游商品,提升“文创大同”的实用性和知晓度。加快发展“长城人家”“太行人家”民宿产业,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民宿产品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乡村旅游示范村达到30个,“长城人家”“太行人家”达到50家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商务局、市乡村振兴局)
(三)构建全域服务体系
10.构建立体交通网络。全面提升陆路交通的通达性、便捷性,优化铁路列车班次,鼓励增开旅游专列。加大云冈机场旅游包机和航班架次,提升空港入同的便利性。加快推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、环桑干河、环太行山旅游公路基础设施建设,合理布设服务区、停车场、观景台、驿站、厕所、自驾营地、房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,提升旅游公路整体服务品质。依托大同通用航空产业园,开发低空游览、飞行体验、航空体育运动等低空旅游产品,逐步开通古城、长城、太行低空旅游航线。开发重点旅游景区观光、旅游专线公交、旅游客运班车、旅游直通车等形式多样的旅游交通,形成“站景通、城景通、景景通”立体旅游交通网。(牵头单位:市发改委、市交通局)
11.完善配套服务体系。围绕重要节点、重点旅游景区及旅游线路,规划建设不同等级、不同规模的旅游集散中心、游客咨询服务中心、公路驿站、自驾营地、生态停车场、旅游引导标识系统、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。实施A级旅游景区高标准旅游厕所提升工程,打造干净、卫生、舒适的标杆性旅游厕所。延伸拓展图书馆总分馆服务功能,加快“城市书房”建设。重点发展商务酒店、度假酒店、文化主题酒店、露营地、汽车旅馆、智慧酒店等多种住宿业态。鼓励创建县(区)培育建设美食街区或餐饮服务集聚区。到2025年,全市域形成以星级酒店为引领,以精品主题酒店为支撑、以精品民宿为组团的文化旅游酒店集群。每个创建县(区)培育1—2家特色老字号餐饮企业,全市域培育形成10个特色餐饮商业集聚区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、市交通局、市市场局、市商务局)
12.完善智慧化信息服务。以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重点,加快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,大力发展5G+智慧旅游,加快建设智慧景区。创建县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平台,加大整合力度,推进涵盖游客疏导、流量统计、紧急安全救援、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智慧平台建设。积极对接山西省智慧旅游云平台,包装推出县级路线导航、旅游攻略、产品推荐、智能导游、电子讲解、门票预约、在线预订、信息推送以及移动在线支付等要素齐全的智慧旅游服务产品,实现“一部手机游大同”。推动A级旅游景区、文旅公共场所实现免费Wi-Fi通信信号、视频监控全覆盖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、市工信局)
(四)提升全域治理能力
13.构建综合监管机制。加强文旅、出版、广电、文物、电影等执法职能协作,形成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联动综合监管机制。开展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联合监督检查,形成信息互通、研判分析、综合调度、快速反应、联合执法、高效处置的工作机制。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,推动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,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场运行监测体系,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。建立旅游市场主体“红黑名单制度”,建立旅游企业“联合惩戒备忘录+黑名单”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,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现代治理能力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,配合单位:市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)
14.加强市场秩序整治。针对重点区域、重点时段、重点问题开展集中整治,整治利用网络、微信群等进行非法经营和不合理低价游、欺客宰客、强迫及变相强迫或诱导游客消费,以及“一日游”乱象,严厉打击“黑社”“黑店”“黑导”“黑车”等市场顽疾和突出问题。完善旅游志愿者工作制度,推行旅游志愿者评价和激励制度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,配合单位:市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)
15.健全安全监管体系。坚持预约、限流、错峰原则,落实重点部位消杀制度,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措施。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测预警机制,及时发布道路交通、客流监测、气象预警等信息,督促涉旅企业健全完善公共卫生、消防、治安、交通安全等涉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,强化重点领域、重点时段、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,强化客运索道、大型游乐设施以及涉水、高空、速降等高风险旅游项目的企业安全主体责任。强化应急队伍建设,加强应急演练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,配合单位:市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)
(五)优化全域发展环境
16.提高资源环境质量。强化统筹自然资源、水利、林草、文旅、文物、生态、住建等部门联动,加强森林资源、湿地资源、水环境生态、生物多样性、传统古村落等资源保护力度。探索制定自然资源、生态资源、湿地资源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案和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,完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机制。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,优化城乡建筑景观风貌,打造一批风貌美观、主题鲜明、特色化差异化的县城、乡镇和村落,提升城乡建设水平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、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、市生态局、市住建局、市水务局、市市场局、市文物局)
17.优化社会发展环境。广泛开展全域旅游宣传教育培训,提高A级景区、餐饮、酒店、乡村、民宿、旅行社等旅游从业人员标准化服务水平。持续实施旅游惠民政策,优化提升大同旅游“一卡通”服务功能。培育“热爱家乡、宣传家乡”新风,强化市民参与意识、形象意识、责任意识,营造人人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环境。(牵头单位:市委宣传部、市发改委、市文旅局)
18.提升综合治理水平。加强综合治理,在城乡建设、风貌提升、绿化美化、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实现全域联动,积极开展重点景区、主要道路、重点旅游村庄的全域环境治理。持续推进“一村一品”,打造具有地方特色、民俗风情、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,建设具有区域集散、综合服务、生态宜居的魅力县区,形成城乡一体化全域联动的旅游氛围。(牵头单位:市生态局、市住建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文旅局、市乡村振兴局)
(六)塑造全域品牌形象
19.构建多层级旅游品牌体系。创建县区要设计推出个性化、差异化、特色化的文旅品牌标识,提炼县域特色旅游品牌形象,推出主题突出、层次分明的全域旅游品牌,形成以“中国古都?天下大同”为总品牌,以“塞上长城”“避暑康养”为主打品牌,以“首善平城”“世界云冈”“云游云州”“魅力新荣”“厚道浑源”“山水灵丘”“颐养广灵”“五彩天镇”“杏韵阳高”“醉美左云”等10个县域旅游子品牌为支撑,构建多层次、全方位的“1+2+10”全域旅游品牌矩阵,打造“多元品牌、全域体验”的大同文旅新形象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)
20.建立营销保障机制。整合宣传、文旅、商务、外事、体育、招商等部门营销资源,完善联合推介机制,建立政府、部门、企业、媒体、游客“五位一体”宣传营销联动机制。完善宣传营销资金支持政策,对宣传方式创新、客源市场开拓有力、旅游收入增长明显的宣传主体,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奖励。培育一批精通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的业务人才,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、城乡普通居民旅游宣传意识。(牵头单位:市财政局、市文旅局)
21.开展一体化精准营销。充分利用电视、广播、报刊等传统媒体,有效运用公众营销、网络营销、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,加强与知名网站、社交平台和旅游电商的合作,瞄准京津冀蒙豫鲁周边市场和通航城市客源市场,拓展延伸长三角、珠三角、成渝城市圈等高端客源市场,推出主题品牌、产品矩阵和线路套餐。发挥古都灯会、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、云冈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窗口和平台作用,打造文化旅游IP,宣传展示美丽、富裕、幸福大同。积极拓宽境外旅游市场,扩大入境旅游份额。(牵头单位: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旅局)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县(区)党委政府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主体,要成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创建工作联席会议机构,组建工作专班,开展常态化创建工作。召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,编制印发《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》《支持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》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》等,形成党政统筹、部门联动、协调配合的创建工作格局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,配合单位:创建县区党委和政府、市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)
(二)加大政策支持。在法律、法规及政策允许的范围内,研究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专项政策举措,加大对道路交通、集散中心、标识标牌、智慧旅游、宣传推广、人力培养、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财政、土地、金融政策倾斜。建立奖补机制,对创建成效明显、带动作用显着的区域、业态和产品给予一定形式的支持。综合运用项目补贴、以奖代补、贷款贴息、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,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。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,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建工作。(牵头单位:市财政局、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、市交通局、市文旅局、市金融办)
(三)强化责任落实。建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,完善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、督导检查、成效评估等工作制度,建立实时跟进、动态跟踪的创建工作目标落实体系,开展动态监测、跟踪分析,确保各项工作务实高效推进。(牵头单位:市文旅局,配合单位:市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)